安全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如果一个人的安全感受到威胁,那么,他就会放下其他事情,首先要来保护自己的心理安全。一个孩子只有心理上安全了,他的内心才能保持平静与和谐,才能感到快乐与幸福,学习与成长才有可能发生。一旦安全感无法稳定建立或者遭到破坏,孩子的内心就会陷入焦虑与不安之中,各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就会产生。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是父母养育孩子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求父母自己的心理首先要是安全的,那么,才能为孩子塑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如果父母的安全感不足,心理就会经常处于过度的担忧、焦虑和不安之中,所以在生活中就会变得“神经过敏”。这会导致父母在生活之中,产生一些强迫性的行为,以缓解自己的内心焦虑。如父母自身会加倍努力工作,做任何事都要求尽善尽美,以避免受到指责与伤害。这种行为虽然有利于父母提升工作能力,获得职业的成功,但同时也会过度地损耗父母的生命能量,让父母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反过来就会影响了父母人生持续发展的潜力。在另一方面,父母也会把自己这种强迫性追求完美的做事方式与标准贯彻到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上,要求孩子能够在学习和成长上做得完美,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但是,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种苛刻要求是自己缺乏安全感的被动反应,会给孩子的生活学习带来过重的压力与包袱,让孩子也生活在紧张、焦虑与不安之中,结果反而影响了孩子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影响一个人安全感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格发展的成熟水平,人格越成熟,他应对困难、挫折、危险、挑战、关系紧张等等可能带来心理威胁的能力就越强,不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崩溃。因此,父母要通过不断学习与自我修炼,促进自我人格的逐渐提升与完善,那么,才能拥有稳定的安全感。只有父母自身的安全感提升的时候,父母的身心才是自由的,父母的情绪才能更加轻松愉悦,那么,父母才能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去养育孩子,让孩子也能拥有自由、轻松、愉悦的童年。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形成稳定的安全感呢?
一是父母对孩子的养育质量。如果孩子在早年,各种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得到父母很好的照顾满足,物质生活和心灵生活都达到较高的水平,不用担心自己会被父母抛弃或者无法健康地生存,那么,孩子就会获得一种“首要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让孩子对个人生活以及整个世界产生信任。
二是孩子与身边他人的关系质量。如果孩子从小就获得身边其他亲人、伙伴和老师的欣赏、认可和帮助,能够与他人友好地相处,个人归属感获得较好地满足,那么,他也就会对他人产生信任,并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产生信心,那么,孩子的“次要安全感”也会比较稳定。
三是社会环境的安全稳定性。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当然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安全水平,如果社会秩序良好,不会受到战争、犯罪、恐怖主义等等的威胁,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会接受到太多不安全和负面的新闻信息,那么,孩子的心理安全自然也就会更高。因此,如果在成长早期接触到太多世界和身边的不安全信息,就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负面影响,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很危险,那么,孩子的安全感也就会受到损伤。
四是孩子自己身心、生活技能、思维能力等的发展水平。如果孩子的身体或心灵成长出现问题,或者生活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那么,同样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水平。因此,培养和促进孩子各种能力的提升,也是确保孩子拥有稳定安全感的必备条件,如果孩子感受自己的各种能力都不如他人,觉察到自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很难去适应社会现实的需求,那么,他的自尊、自信和价值感都会受到威胁,他的心理自然也就会处于焦虑与恐惧之中。
另外,在时间上,越是早期的经历对孩子的安全感发展越是重要。如果孩子的人生早期安全感水平较高,那么,他的幸福感也就会更高,相对而言,他日后面对困难挫折的能力也会相对较强,在面对威胁时就能比较能淡定从容地应对。相反,一旦孩子早期的安全感受到威胁,那么,很有可能孩子的“首要安全感”就无法形成,然后一生都会生活在不安与惶恐之中,害怕会再次受到伤害。一旦孩子的安全感出现危险,孩子的心理就无法安宁,很难感到快乐和幸福,也就无法安心学习和成长,他们的成长动力和能量就会被瓦解掉,并会形成过度退缩和自我防御的行为策略,从而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发展和幸福生活。
在以上所有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的因素之中,父母自身的心理安全是基础,只有父母的心理安全了,才能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安全了,孩子的心理才能安全。同时,父母内心强大与亲子关系安全,孩子抵抗外来不安全因素干扰的能力也会增强,它是孩子心灵的最佳辅助心理防御装置。让孩子感觉到,尽管外面的世界有危险和不稳定,最起码在家里自己是安全的。那么,父母就为孩子的心灵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港湾,让孩子的身心能够在其中安全成长。